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本报记者??王 ?军??刘军国??郭雪岩
2025年08月26日08: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电站,释放能源之变的新探索。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海底造“风车”,自主建机组,海水涨落也能变“绿电”;
工厂,锻造产业之变的强动能。湖州“转型金融贷”助力鸿昌铝业改造生产线,节能又提效,传统工业增添新活力;
园区,汇聚碳排之变的大潜力。杭州茧SPACE产业园,光伏发电替碳,设备改造降碳,资源回收固碳,购买碳汇易碳,园区从每年1771吨碳排放变“零碳”。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产业升级、能源转型、体制创新,浙江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行走之江大地,绿色之“变”,处处可见。
“变”,在转型升级。
东海之滨,风叶高转。光伏板反光间,20万吨级集装箱船缓缓靠泊,智能集卡有序穿梭……绿色与智慧,交织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岸线。今年前7月,梅山港区集装箱吞吐量747.8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4.66%。
6月,随着最后一台6.25兆瓦级风机并网,梅山港区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全面投运,2024年以来累计发电超4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2.4万吨,支撑世界级大港的强劲脉动。
“港区大型设备电气化覆盖率达100%。”港区供配电技术员陈子豪说,预计今年内集卡电动化率也将超80%。围绕源端清洁化、终端电气化、调控智慧化,宁波舟山港绿色引擎再升级。
沿海岸线北上,嘉兴港区的转型升级靠“氢”功。
一辆辆白、蓝、绿涂装的氢能集卡穿梭于堆场和码头间。“港区投运了100辆氢能集卡,每年较传统燃油车节约成本约300万元、减少碳排放约5000吨。”浙江海港嘉兴港务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主任程暄介绍,氢能集卡不会因反复制动耗能,尤其适合港口作业;附近的化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工业副产氢,可管道直输港区加氢站。
嘉兴港区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形成“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积极探索应用场景。不久后,64标准箱氢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舶将下水运营,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加力推进。
“把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传统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绿色生产力不断激活。
“变”,在腾笼换鸟。
绍兴上虞区,浙江格派钴业新材料有限公司刚完成新一轮技改。“2000吨高性能电积钴技改项目,将助力我们开辟航空航天新赛道。”公司总经理王光辉说,项目所在地原为传统化工园区,二次开发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摇篮”。
以传统化工产业起家的上虞,2017年开始腾笼换鸟,对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淘汰、停产整治、搬迁入园以及就地转型。
“腾笼换鸟不是简单替换,而是系统性重塑。”上虞区经信局副局长杭波介绍,当地整合土地资源,建起特色产业园,接连引进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2024年,上虞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从“腾空间”到“兴产业”,浙江各地持续推进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湖州长兴县,两轮整治提升后,产业从铅蓄电池跃升为新能源电池,企业数量从175家减少至16家,产值增加14倍;丽水经开区,去年整宗回购或处置低效工业企业43家、盘活工业用地716亩,用小而精项目“穿针引线”,绿色制造加速发展。
“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一大批“俊鸟”腾空而起,一个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
“变”,在变废为宝。
“吃”进秸秆,“吐”出绿能。秸秆、柑橘皮、落叶……这些常见废弃物,正“逆袭”为生物基燃料,助力降碳减排。
走进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生物基化学品研究所实验室,反应釜、固定床等设备运作有序,研究所负责人李正龙正指导团队开展“秸秆变航油”研究。
“秸秆极具潜力,应用前景广阔。”李正龙介绍,除了航空燃油,秸秆还可以变为农用地膜、特种纸,团队目前已自主设计和搭建中试放大装置,探索更多高价值利用秸秆新方式。
科技创新赋能,“生态包袱”成为生物基材料、生物基能源,农业废弃物焕发新生,海里的垃圾也成功“上岸”。
塑料瓶每个0.2元、破旧渔网每公斤5元……台州大陈岛居民王师傅靠捡拾海洋塑料垃圾,每月能增收1000多元。
针对海洋塑料治理难题,“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打通资源回收再利用渠道,让废弃渔具、塑料瓶变成服装、文具、手机壳,海洋垃圾“身价”大增。截至目前,通过该模式,浙江累计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5.8万吨,减少碳排放5.22万吨。
“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高水平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浙江形成一批产值百亿元再生资源产业,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以发展理念之变引领发展方式之变、经济结构之变,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之江大地“绿”潮涌动,活力澎湃,“变”向未来。
(本报记者王萍萍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26日 01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