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稿件
分享

《砥砺奋斗·习近平为他们点赞》系列报道之一

杨永良:匠心点亮“小康梦”

 任一林 杨启红 甘海琼

2021年10月02日13:4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接续奋斗,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矢志报国、艰苦奋斗的典型人物。人民网推出“砥砺奋斗·习近平为他们点赞”系列报道,生动讲述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激励全中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如何用一根根彩色纱线织出通往美好生活的人文画卷?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加牙村“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杨永良的藏毯织架上面,一张蓝色定制毯即将完工。

纺、染、绘、编,彩色的纱线穿梭成织,一块精美的藏毯需要经过多道繁复的工序,在匠人手中变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在青藏高原,编织藏毯已有千年历史。59岁的杨永良是家族第七代织毯传人,从小学徒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永良投身藏毯技艺传承,一颗守护传统文化技艺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2021年6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总书记勉励杨永良。

历经千年,通过代代相传、改进创新,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这项中华文明的瑰宝在匠心和初心的守护中,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2021年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7日下午,习近平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老一辈人留下的手艺,没有亏待我,我更不能丢。”

从15岁开始,杨永良便能独立完成从捻线、采集染色织物、染色线、放线到各种图案织造等一整套工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杨永良和加牙藏毯都经历过坎坷。

“随着山东、河北的大织机来到西宁,手工织毯的技艺慢慢被放弃,村里人只想着种地打工养家糊口,织架不是被劈了当柴烧就是砸了卖废铁。”杨永良说。

农忙时照顾庄稼,农闲时编织地毯,杨永良选择了坚持。“心里还是放不下毯子,回来守着这点手艺是必然。”

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传习所建立……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逐渐迎来了“春天”。

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海时关心藏毯保护传承情况并同自己交流的情景,杨永良备受鼓舞,“希望以后的藏毯编织培训班会有更多的学员”。

早几年,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到藏毯文化传承的队伍里,一度成为杨永良心头的揪心事儿,“今年区上举办了两期加牙藏毯编织培训班,愿意学的人比以前多了”。

这些年,杨永良积极参加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交流会、非遗展,到大工厂担任技术顾问,就是为了最朴素的心愿: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这门手艺并传承下去。

一针一线、一颗初心、一生坚守,越来越多像杨永良这样的传承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砥砺奋斗、弦歌不辍。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习近平如是说。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一项项举措为文化的承继提供了有效路径。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薪火相传的匠人故事中,非遗不再被遗忘,带着洗尽铅华的光彩,历久弥新、愈发香醇,无声细述中华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2021年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7日下午,习近平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部门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转型,让发展“动”起来

一块藏毯,拉动起就业的链条。

经历大机器生产和手工编织十几年的市场磨合,传统的加牙藏毯已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技艺“进化”,让文化走得更远——

为传承好加牙藏毯,杨永良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