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鋼鐵動脈鑄就“中國名片”

——聚焦我國高速鐵路創新發展

2025年07月17日09:01    來源:光明日報222

7月11日,北京,參加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的嘉賓們登上京張高鐵復興號智能動車組。當列車以時速350公裡掠過官廳水庫時,一位法國專家驚訝地發現,小桌板上的礦泉水瓶紋絲不動。53分鐘后,列車抵達太子城站,一位瑞典代表忍不住感嘆:“復興號的創新,是全球鐵路的標杆。”

這場“貼地飛行”的體驗,恰是中國高鐵發展的生動縮影。從渤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東海之畔到西部邊陲,4.8萬公裡的高鐵線路如鋼鐵巨龍縱橫交錯,不僅鑄就了震撼世界的基建奇跡,更以持續迭代的科技創新領跑全球,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流動名片”。

織密路網,覆蓋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

中午,滬昆高鐵線上,G240次列車在貴州的崇山峻嶺間疾馳。車窗外,北盤江特大橋橫跨山谷,橋墩深處的傳感器實時監測結構安全。

“這條高鐵線路的橋隧比非常高,貴州段更是超過了80%,可以說,線路的相當一部分在地下或空中。”列車長陳瑤介紹,正是這樣的工程智慧,讓上海到昆明的旅行時間從34小時縮至9小時。

目前,中國高鐵營業裡程達4.8萬公裡,佔世界高鐵總裡程的70%以上,覆蓋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在重慶南岸茶園片區,剛投入運營的重慶東站為這張網又添新的連接點。

“6月底,渝廈高鐵重慶東至黔江段開通運營,看著首發列車從我們建設的車站駛出,1150天的堅守值了!”中鐵建工集團重慶東站指揮部黨總支書記楊勇感慨地說。據介紹,作為渝廈高鐵線路重要站點,重慶東站建成投用,將使重慶高鐵網絡進一步拓展至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未來還將接入渝萬、渝貴等多條高鐵,進一步完善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

截至目前,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主通道已建成81.5%,開工在建規模約14%。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穿越高溫、高寒、沙漠、岩溶等復雜環境的工程壯舉——蘭新高鐵穿越百裡風區,防風明洞能抵御12級大風﹔貴廣高鐵在喀斯特地貌中打通238座隧道,創新的“溶洞填充工藝”確保線路穩固。

“比如在東北修高鐵,不僅有冰天雪地的天氣制約,還有地質多變的嚴峻挑戰。”中鐵十七局沈白高鐵遼寧段現場技術負責人陳玉強介紹,以沈白高鐵建設為例,施工過程不僅要採取給罐車“加衣”、為料倉供暖保溫等特殊措施,還要應用全包防水層和超前地質預報等智能技術,提升高寒鐵路隧道的長期防排水性能和安全性。

一項項技術突破,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出行便利和發展動能。如今,京滬高鐵實現4小時18分直達,讓“千裡京滬一日還”成為現實﹔滬昆高鐵串聯起6省市,帶動長三角與雲貴地區產業聯動﹔沈白高鐵也將在今年年底開通運營,屆時從沈陽到長白山最快隻需1.5小時,北京到長白山實現4小時內直達……密集高鐵網,不僅讓時空距離變短,更加速生產要素流動,使沿線產業借勢騰飛。

“以前客人坐汽車來,要顛簸5小時﹔現在高鐵1小時直達,周末房間全滿!”在湖北恩施,張吉懷高鐵開通后,土家族老鄉王美華的民宿生意火了。清晨,她一邊在挂著紅辣椒和玉米的吊腳樓露台上晾晒新染的土布,一邊看著山路上拉著行李箱、背著相機的游客興致勃勃地走來。“以前愁客源,現在愁房間不夠住!高鐵真是給咱山裡人送來了‘金扁擔’!”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59億元,同比增長5.5%,累計投產新線301公裡,現代化鐵路基礎設施體系加快構建。國鐵集團建設部工程管理處處長薛暉表示,接下來,鐵路部門將繼續加快推進鐵路規劃建設,確保高質量完成鐵路“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為服務全方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作出積極貢獻。

提速升級,試驗時速突破450公裡

7月9日下午,北京市國家鐵道試驗中心實車展示區,國際鐵路聯盟總干事長弗朗索瓦·達韋納專心致志地觀摩CR450復興號動車組:“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觀摩時速達400公裡的列車,技術發展令人驚嘆!”

幾百米外,站在環行鐵道試驗線站台,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董雪妍向記者介紹,CR450復興號動車組,從運行阻力、牽引效率、能耗等多方面進行技術優化,比CR400更快速、更安全、更節能、更舒適、更環保、更智能,能為旅客提供更美好的出行體驗。

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中國高鐵用20年走完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路。2017年復興號問世,254項標准中84%為中國原創,構建起完整技術體系。其“大腦”——網絡控制系統數據傳輸速度提升60倍,能在0.3秒內響應突發狀況﹔“心臟”——牽引電機效率達96%,比國際同類產品高2個百分點。

“復興號是我國高速鐵路建設邁出從追趕到領跑的重要一步。”國鐵集團科信部裝備技術處處長李永恆告訴記者,它不僅實現全面自主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可控的創新鏈產業鏈,而且性能卓越,持續運營時速達350公裡。同時通過標准化、平台化建設構建起中國高鐵動車組技術和標准體系,為產業鏈協同發展、產品體系化推進及未來技術升級迭代奠定堅實基礎。

如今,在CR400基礎上,CR450實現“六維突破”:試驗時速超450公裡,運行阻力降22%,能耗降20%,制動距離縮15%,車身減重10%,牽引效率提4%,重新定義世界高鐵技術標杆。

創新不僅體現在列車上,更貫穿於整個高鐵生態鏈。綠色與節能,成為我國高鐵發展的鮮明底色。

“現在列車進站減速時的動能,不再是白白浪費的熱量了。”在滬寧城際鐵路無錫東站,技術員趙博指著站台下方解釋說。這裡部署的再生制動能量吸收裝置,能將列車剎車時產生的巨大電能高效回收,反饋至電網或供站內設備使用。遍布全國高鐵網絡的“能量捕手”,正讓鋼鐵動脈變得日益“綠意盎然”。

此外,持續升級的“中國智造”,也不斷刷新著旅客出行體驗。“之前坐長途高鐵,手機信號斷斷續續,如今看高清視頻毫無壓力。”經常往返京滬的商務人士李明,對高鐵Wi-Fi的升級贊不絕口。鐵路新一代移動通信(5G-R)系統加速部署,車廂內信號更穩定、帶寬更充裕,讓“信息高速路”與鋼鐵軌道實現同頻共振。

“中國高鐵的科技創新,已從追求單一速度指標,轉向構建安全、智能、綠色、舒適、高效的綜合技術體系。”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雪鬆指出,高鐵是一個系統工程,涵蓋從基礎材料、核心部件、整車制造到運營維護、旅客服務的全鏈條創新。未來,鐵路科研部門將繼續聚焦智能高鐵、綠色高鐵、更高速鐵路等領域,讓這張“流動名片”持續閃耀科技之光。

走向國際,主持制定修訂300余項國際標准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哈利姆車站,“Whoosh”(雅萬高鐵動車組的昵稱)列車呼嘯而出。當地司機阿古斯熟練地用中文播報:“雅加達到萬隆,46分鐘直達。”

阿古斯系印尼首批高鐵司機,經過中國師傅3個月培訓,已安全駕駛1萬公裡。“中國師傅教我的‘平穩三字經’——輕啟、勻加、緩停,我每天默念。”阿古斯驕傲地展示胸前的“優秀司機”獎章。

作為中國高鐵全產業鏈出海的“第一單”,雅萬高鐵採用中國技術、中國標准,將雅加達與萬隆的通行時間從3小時縮至46分鐘。運營一年多來,累計發送旅客超1000萬人次。

中國高鐵“走出去”,不僅是鋼鐵巨龍跨越山海,更是技術、標准與經驗的深度共享。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郊外的蒙內鐵路培訓中心,來自東非多國的學員正在模擬駕駛台上,進行標准化作業演練。

“中國老師手把手教我們維護、駕駛和管理,這套成熟的技術和運營體系,正是非洲鐵路現代化急需的。”肯尼亞學員基貝特專注地記錄著操作要點。蒙內鐵路作為中國標准在非洲的旗艦項目,已安全運營8年,累計運送旅客超1500萬人次,貨物超4000萬噸。更重要的是,中國為當地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為非洲鐵路的可持續發展播下了種子。

如今,我國高鐵“走出去”的腳步還在加快。在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期間,國鐵集團分別與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白俄羅斯、法國、西班牙等國家鐵路部門進行會談並簽署合作文件,就跨境運輸和國際交流合作等事宜達成廣泛共識,將有力推動區域互聯互通,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新動能。

國鐵集團相關負責人指出,近年來,中國鐵路運用先進成熟技術裝備和運營經驗,幫助共建國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鐵路夢”“高鐵夢”,極大提升了鐵路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此外,截至2024年底,中國鐵路累計主持國際鐵路聯盟、國際標准化組織和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標准制定修訂項目300余項,特別是國際鐵路聯盟高鐵領域的全部13項系統級國際標准均由中國鐵路主持制定,為高鐵國際標准制定貢獻了中國智慧。

“中國高鐵的優勢不僅在於速度,更在於其強大的系統集成能力、成熟的建設經驗和極具競爭力的性價比,在推動全球高鐵技術進步和網絡發展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弗朗索瓦·達韋納表示,國際鐵路聯盟與中國的合作蘊含巨大潛力,期待加強合作,攜手推動全球高鐵事業邁向更安全更智能更可持續的未來。(本報記者 訾謙)

(責編:薛瑞、王先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